tags: 藏象/脏 心 肾
pages: 085 086
心与肾的关系,主要表现为水火既济、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方面。
心位于上焦,五行属火,升已而降;肾居于下焦,五行属水,降已而升。心火下降,以资肾阳,温煦肾水(肾阴),使肾水不寒;肾水上济,以滋心阴,制约心阳,使心火不亢;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上下交通、互济互制的关系,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,称为“心肾相交”,即“水火既济”。《慎斋遗书》
说:“心肾相交,全凭升降。而心气之降,由于肾气之升;肾气之升,又因心气之降。”临床上,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失常,多见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心火独亢于上,不能下降于肾;或肾水亏虚于下,不能上济于心,则导致心肾阴虚火旺,称“水火未济”,即“心肾不交”,可见心烦失眠、眩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梦遗梦交、五心烦热等症状。《吴医汇讲》
说:“水不升为病者,调肾之阳,阳气足,水气随之而升;火不降为病者,滋心之阴,阴气足,火气随之而降。则知水本阳,火本阴,坎中阳能升,离中阴能降故也。”
心藏神,肾藏精。神全能统精驭气,为精、气之主,神清则精固;精能化气生神,为气、神之基,积精可以全神。故积精可以全神,神全可以统驭精气二者相辅相成、相互为用。如《类证治裁·内景综要》
说:“神生于气,气生于精,精化气,气化神。”《类经·摄生类》
说:“虽神由精气而生,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,则又在吾心之神。”因此,心与肾的病变相互影响,可见肾精与心神失调的精亏神逸的病机变化,表现为健忘、失眠、多梦、头昏、耳鸣及失精等病证。
心为君火,肾为相火(命火)。君火在上,如日照当空,为一身之主宰;相火在下,系阳气之根,为神明之臣辅。命火秘藏,禀命守位,则心阳充足;心阳充盛,则相火潜藏守位。君火相火,各安其位,则心肾上下交济。相火以君火为统帅,君火以相火为根本。君相二火协同配合,从而温煦脏腑、长养气血、交通经络,推动机体各项功能活动,共为全身生命活动之动力。病理临床上,君相之火不足,心阳虚与肾阳虚互为因果,导致心肾阳虚之证,可见心悸怔忡、腰膝酸冷、肢体浮肿、小便不利、形寒肢冷等症状。